“为什么要花那么多时间去回顾过去?因为还有很多地方,很多人花很多钱,热情地重复当年做过的错误、愚蠢的事情。如果中国的校园足球重回谷底,那就太糟糕了。”会让中国足球陷入长期下滑。”张鹭说。
专栏|张璐
生态系统专栏作家、中国知名足球评论员
本文首发于一点新闻,一点ID:张璐。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我反复强调过一点:中国足球没有人才,因为小学没人踢足球。
这就需要问责制——从什么时候开始没有人开始踢足球了? 为什么没有人踢足球了? 是谁造成的?
其实我们小时候踢足球的孩子有很多,所以我经常和朋友们在院子里踢球。 没有正式的场地,只是墙下的一小块空地。 拿起两块砖并设定一个目标。 你可以玩一两个小时。 后来到了小学,大家自发地开始踢腿,每堂课都要踢几下。 他还组织了自己的班级队,与其他班级进行比赛。 几个没有入选班级队的同学不满,又组织了另外一个队。 我们班有两支小足球队,学校也开始组织班际联赛。 六年级时,我被选为校队守门员,每周训练一次。
1964年,北京开始举办小学足球联赛,我们打了两场就被淘汰了。 当年的冠军是八一小学,亚军是宣武区紫新路小学。 新路小学的王玉江被评为最佳选手。 后来改名李连江,出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三高中足球学校校长。
小学毕业后,我考入先农坛业余体校足球班,开始半职业训练。 我每周下午课后去体校练习2-3次,周日打一场比赛。 李连江和后来成为中国足协校足球办公室主任的冯建明都是同班队友。
由于在体校的两年训练,我后来入选了陕西省足球队和北京足球队,成为了一名职业球员。 可见,当时我国的校园足球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从学校到体校再到专业人士的人才培养和输送体系也初步形成,我很幸运来体验这个完整的过程。
由于文化大革命,许多行业受到影响,但只有青少年体校蓬勃发展。 父母不希望孩子上山下乡,所以鼓励孩子参加体育运动。 如果他们表现好的话,就可以留在这座城市。 因此,从1970年到1980年,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人数众多,涌现出大批人才。
当时,我们的国足在亚洲名列前茅,距离世界杯预选赛仅一步之遥。 1976年左右提出的口号是“15年打败亚洲”。 足球人都憋足了劲,要好好努力,快点起步! 然而此后,国家队在多次世锦赛上均遭遇失败,尤其是1982年负于新西兰和1985年5月19日世界杯预选赛两场失利,让广大球迷深感失望。
延伸阅读:亚冠挑战恒大的世界第一女教练,以及香港足球百年风雨对中超的启示
中国足球的出路在哪里? 希望在哪里? 这是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
1986年,首届柯达杯世界16岁以下青年锦标赛在北京举行。 前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中国足球要想前进,必须从儿童青少年做起”。 这一指示击中了中国足球的要害,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让广大基层足球工作者欣喜不已。 这不是一句俗话,而是我们当时的真实感受。
1978年,我作为北京足球队队员访问日本,代表日本国家队踢了两场比赛,代表国青队踢了一场比赛。 由此可见,当时的日本足球界对中国足球还是抱有敬畏之心的。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横滨对阵日本国青队的比赛前,两所小学的学生队进行了一场替补比赛:高档整齐的队服、足球鞋、有灯光的草坪环境、级进攻和防守技能和战术。 我惊呆了——这比我们国家小学足球的水平还高两个级别!
我对时任领队的北京市体委魏明主任说:“这些孩子进了成年队,我们就麻烦了!”
魏导乐观地回答:“我们的孩子也不错!”
当时我心里就有一种危机感。
延伸阅读:当中国足球青训陷入“唯成绩”的误区时,不妨看看邻国日本在做什么。
据说,小平同志提出“从婴儿做起”。 我们深受鼓舞,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我以北京市体育科学协会足球小组的名义,联合北京足球圈内大、中、小学的体校教练员和足球教师,在中小学推广足球活动。 我们组织各类比赛,帮助学校建设队伍,组织训练,编写训练大纲,编写教材,选拔尖子生,进行选拔测试,制定测试标准,组建北京青年队。 我们做了很多事情。
当时我已经走遍了北京所有搞足球的小学,对所有的足球老师和教练都很熟悉。 到1988年,初步建立了“小学—业余体校—职业青年队”三级培养网络。
在此基础上,我们自发成立了“北京足球职业教练委员会”,其成员几乎包括了北京从专业队、专业体校到中小学的所有足球教练和教师。 这是一个纯粹的非政府组织,没有人负责,也没有钱。 依靠大家的积极性北京宣武体校足球训练(守门员班),让北京中小学的足球活动热闹起来。
1985年,张璐的文章《足球应列入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获少儿足球论文二等奖。
北京市体委高度认可这一举措,并于1988年要求各体育项目学习足球经验,建立包括专业队在内的四级训练网络。 同时,管理体制由横向管理转变为纵向管理。 每个运动项目均成立技术领导小组,从专业队到中小学教练员统一领导,对训练业务进行垂直管理。 我们的专职教练委员会也转型为“北京足球技术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北京的足球训练工作。 北京足球队主教练程文宽担任队长,我和北京业余体校足球教研组队长李朱楠担任副队长。
可以说,青少年足球的成功经验推动了北京市体委训练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
然而北京宣武体校足球训练(守门员班),正当我们陶醉在大好形势之中的时候,1988年底,我们突然感觉不对劲——为什么踢足球的孩子越来越少了?
因此,1989年,我们成立了“我国少儿足球训练和比赛制度改革研究”课题组,并通过中国足协向国家体委申请该项目被批准为委管项目。 北京体育学院安铁山老师受邀担任领队。 对全国24个重点足球城市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详细调查。 研究报告发表于1992年《体育科学》第6期。
调查结果令人惊讶——截至1990年底,中国常年踢足球的7-16岁儿童(小学和初中生)仅有1万名。 其中,大连最多有2000人左右,北京、上海各有1000人左右,其他重点城市有数百人甚至数十人,也有的根本没有。
这是中国足球的根基。
从那时起,我开始利用一切机会宣扬“中国足球无用论”和“中国足球陷入危机论”。 不过,当时大家都在关注刚刚起步的职业足球联赛,很少有人关注少儿足球的问题。
1990年起任北京体育研究所副所长。 我暂时不再关心足球了,但我知道少儿足球正在每况愈下,处于非常低迷的状态。
1996年,上级任命我担任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总经理,我又重返足坛。 来到国安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组建后备梯队。
当时,国安只有一支职业球队,没有梯队。 我们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建立了“一队三校”:一支青年队和“华兴”、“华亚飞鹰”、“奥体中心”三所足球学校。 当时,受职业化热潮影响,足球热潮席卷全国,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踢球,赚大钱。 北京半职业足球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1998-99年,仅国安旗下就有11所足球学校,学生数千人,而且都是社会力量资助的。 他们没有花国安一分钱。 挣钱。
原本以为国安足校的号召力会带动全市少儿足球的大发展,但好景不长。 2000年夏天,国安足球学校联合招收学生。 我很乐观地认为成千上万的学生会报名。 没想到最后只来了300人,而能踢球的也只有100人左右! 此后,北京乃至全国各地的足球学校相继失去学生、关闭。 国安旗下只有四所足球学校。
中国足球已经没有人了。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中国少儿足球的两次起起落落。 我们参与了整个过程,努力将少儿足球推向顶峰,然后又眼睁睁地看着它跌入深渊。 我们知道这是中国足球落后的症结所在,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更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直到2014年。
青少年足球在1986年和1997年经历了两次高峰,但三年后又跌入低谷。 几乎一样的节奏。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
从宏观上看,我们明白只注重提高,不注重普及,只注重眼前,不注重长远,急功近利的不良后果。 但我们无法准确解释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哪里做错了,所以无法解释清楚。 我找不到改进的方法。
直到2014年,中央才决定重点发展校园足球。 我多次与各级领导讨论我的想法,并书面提出各种建议。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逐渐加深了自己的理解,终于把问题弄清楚了。
回顾当年的历史,充满教训:
1983年前后,国家体委、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单位联合创建了三个青少年足球杯赛——小学萌芽杯、初中苗木杯、高中希望杯。 全国24个足球重点城市参加。 一是基层各学校组建校队参加区比赛。 区冠军将参加市比赛,市冠军将参加全国杯三项比赛。 这样,从基层到全国,得到普及和完善,似乎是一个理想的人才培养金字塔。
为了参加比赛、取得成绩,各学校纷纷组织校队,然后开始刻苦、密集的练习。 一般每周练习5-6次,每次2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还有一个小时的早操。 为了节省时间、增加训练时数,很多学校实行“三集中”,足球运动员吃、住、学、训练集中在学校。 许多学校都在尽力聘请高水平教练——通常是退役职业运动员或体校教练来带队并提供高水平的训练。 每个人的积极性都很高。
但两年后问题出现了。 当第一批校队队员毕业时北京宣武体校足球训练(守门员班),家长们发现,每个校队最多只有一名真正有潜力的球员,很多都没有,很少有人能有两名,而且这还只是进入半职业训练。 一个半成品,距离职业队打球还差很远! 绝大多数孩子踢球失败,学业荒废,成为“废品”。
但这能怪孩子吗? 训练了这么久,每天运动量这么大,回到家就没有精力好好写作业了。 更有什者,在动员孩子加入校队时,老师还会欺骗家长,说自己的孩子踢球很好,将来怎么会有前途。 家长半信半疑,但孩子却认真对待老师的话,认为自己将来会成为足球运动员。 他们早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习没有受到影响才奇怪。
更可怜的是“三集中”的孩子们住在学校里,没人照顾。 他们养成了不良习惯,抽烟、喝酒、打架,不守纪律,成为文盲、流氓。
也许第一组这样做是偶然的,但第二年另一组也做了同样的事情。 家长们心里明白,赶紧告诉对方:千万不要让你的孩子踢足球,因为踢足球会毁掉你的孩子。 老师们也开始反对学生踢足球,因为这会影响他的教学评价。 校长不再支持他,因为足球队会给他带来无数麻烦。 所以到了第三年,基本上就没有人玩了。
更严重的是,学校只有一个操场,每天下午都会被校队约20人占据。 剩下的一千多名学生只能在一旁观看,或者散开回家。 剥夺他们踢球甚至正常体育课外活动的权利是否合理? 你能不让人讨厌你吗? 其他学生家长没有异议吗?
这是小学足球成为校队的必然结果。
标签: 北京宣武体校足球训练(守门员班)